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研管理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第九十三期
--
来源: 更新时间:2012年03月31日  浏览次数:

 
 
1 2011年访问学者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张社字教授访学报告
2、2011年访问学者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周守军副教授访学报告
3、我院与北大教育学院合作的Ed.D项目2011年授课任务圆满完成
4、关于2013年申请澳大利亚政府奖学金项目的通知
5、成果要报(四十五)
◆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情况调研——基于近百位县教育局长的调查分析
◆ 创新教育管理 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
◆ 加快管理创新,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
◆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
    
2011年bte365官网访问学者河南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张社字教授访学报告
 
      2011年9月1日—12月中旬,有幸在bte365官网做访问学者,师从行政教研部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教授,各个方面均受益匪浅。现报告如下。
      一、开阔了视野
      bte365官网具有辉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位,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举足轻重,是一个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向往的地方。到校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秋季开班典礼,观看了学校的专题片,聆听了院长顾海良教授所做的报告,更真切地感受到了bte365官网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为能有机会在这里学习感到骄傲。在这里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和方向,有更多的机会和领导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决心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访学期间,根据导师邢晖教授的安排和自己的研究领域,有选择地听取了地市教育局长班、高校领导干部研修班、高校中青班等的课程:聆听了9位部长的报告,听取了20余场专家讲座,参加了5场司长座谈,参与了6场专题研讨,1次秋季教育论坛。还利用地利之便参加了在bte365官网召开的新闻出版署主编培训以及《课程教材教法》杂志社的刊庆纪念会。另外在邢晖教授的特别关照下,分别与地市局长班、校长班一起参观考察了2所北京的学校和天津教育园区;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并做了发言;参与了民政部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校级课题鉴定;参加了教育部与汽车行业协会组织的汽车行业对话会等。所有这些,都是邢老师精心安排的结果,是邢老师教育、培养访问学者的独特方式,从中受到了很深、很好的启示,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其间还和邢晖教授一起,拜访了我们非常敬重的职业教育学界权威杨金土先生。和杨司长一个下午的交谈,不仅获得了很多信息,开阔了视野,学到很多知识,而且增强了做好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提升了理论
      期间我一方面按照导师邢晖教授的课题需要学习有关职业教育法修订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根据自己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需要阅读有关著作。在校长大厦和北京图书大厦购买了3000多元的专业书籍,认真阅读了《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30年》、《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等专著。通过理论学习,加上参加各种培训班的活动,不论是政策理论水平,还是专业理论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在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精神中,结合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撰写了《让文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发言提纲,在bte365官网主办的《职业教育改革动态》上登载。在为邢晖教授主编的系列丛书《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专辑》撰写点评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和体会,对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思考,得到了理论上的提升。
      三、加强了合作
      由河南科技学院学报与bte365官网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职业教育法修订实证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职教法修订笔谈专栏,可以说是本次访学的重大收获之一,是加强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当前《职业教育法》修订是我国职业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全国人大、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正在组织修订《职业教育法》,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的要求,更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得不解决的一个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为了促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职业教育法》的科学性、现代性和有效性,以这次访学为契机,以《职教法修订实证研究》课题为依托,以河南科技学院学报为平台,由邢晖教授担任特邀主持人,从10月份开始联合开设了《职教法修订笔谈》专栏,邀请本领域的专家、学者畅谈《职业教育法》修订中的有关问题。首期约请了11位职业教育界著名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教育法修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职教法修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次合作是我们积极参与并服务于国家职业教育重大问题的一次尝试,是把课题研究工作做实、做深、做好的一种积极态度,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服务于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的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种体现。目前已有近20位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在笔谈栏目发表文章。
      四、完成了任务
      按照最初的访学计划,本次访学有两项任务:一是参与邢晖教授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课题研究,二是开展职业教育制度研究。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除了开设笔谈栏目丰富课题研究内容之外,还进一步细化了研究提纲,明确了课题任务分工,同时发挥bte365官网的教育资源优势,与邢晖教授一起开展了地市教育局长问卷调查、高职院校长问卷调查,目的是围绕职业教育法修订,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了解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为职教法修订建言献策。目前问卷统计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就是通过结果分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服务于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应该说在这方面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在职业教育制度和政策研究方面,目前已撰写了8章15万字的《中国职业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全书计划为12章20万字左右),已撰写的内容如下:
第一节 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第三节 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的制约
      本书主要是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问题,从制度角度所进行的溯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但由于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还需进一步修改、完善和提升。
      五、受到了教育
      这次到bte365官网学习,除了前面的收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受到了一次很好的工作作风和学风教育。在访学其间,领导、老师和相关部门的热情让我深受感动;老师们的工作态度、责任感、事业心和工作效率让我深受教育。特别是我的导师邢晖教授,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她在学术方面的造诣和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她敬业奉献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工作热情,她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等,都让我十分钦佩和敬重;特别是她那种宽广的胸怀、永远面带微笑的生活态度、举重若轻工作艺术等,让我钦羡不已,这些都是我访学的收获,可以说受益匪浅。科研处的郭处长、井处长工作认真负责,在生活、学习上给予我精心的安排和关照,让我深受鼓舞;培训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领导和老师十分热情,在我随班听课、参加活动、办理有关手续等方面为我提供了很多便利,使我倍受感动。还有各个部门工作的高效率也让我深受教育。我是做学报编辑工作的,所以特意到教育管理杂志社学习,得知学报编辑部只有3个人办月刊的时候,我感到十分惊讶、万分羞愧,他们的工作效率之高是我难以想象的。决心回到单位后努力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做好自己所从事的学报编辑工作。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收获之外,觉得还有一些遗憾,最重要的没有充分利用bte365官网的教育资源。比如学院网路资源、运动资源、专家资源、信息资源等都十分丰富、十分优越,但在访学期间利用不够。一方面是访学时间短,另一方面是条件不允许。由于访问学者不缴学费,所以不能享受培训学员的待遇,造成了生活和学习的不便。建议根据需要明确访学任务,收取访学费用,让访问学者享受培训学员的待遇,在学习和生活中享受更多的便利,从而进一步提高访学工作的成效。
      总之,这次访学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得的机会,一次难忘的经历,也是我研究生涯中的一次转折和提升。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十分感谢bte365官网领导给予我的机会,感谢邢晖老师的精心培养,感谢科研处郭处长井处长的周到安排,感谢相关部门老师给予的关照和支持。我将继续努力,不辜负bte365官网领导和老师的希望。
 
2011年bte365官网访问学者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
周守军副教授访学成果报告
 
      首先非常感谢学院和科研与合作交流处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与大力帮助!我在bte365官网学习生活相当愉快,bte365官网提供了相当多的学习机会,在学业上收获挺多。谢谢你们!在访学指导老师刘亚荣副教授安排下,我2011年9月-12月考察调研了20余所高校,重点研究这些高校的内部权力配置问题。现将我根据自己调查的实际状况后完成的文章作为我的访学成果汇报如下。
 
基于学科发展的校-院-学科权力组织结构配置
 
      我国大学经过多年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已建立了具有分权特点的校-院-系权力组织结构,院系组织已具备了一定的权力。在大学内部实际管理中,这种权力组织结构也遇到了一些矛盾。首先,学院是多个学科的集合体,各学科特有的运行规律及逻辑、学科融合等都使学院在管理与效协调方面力不从心。其次,系主要是教学组织,系下面所设立的研究所(室)也只是一个研究组织,系及研究所(室)都很难承担起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都很难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近年来,尽管有些大学尝试实行校-学部-学院的管理体制,但大学原有的矛盾仍然存在,大学管理效益并没有明显提高。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进入“高原”地带。笔者认为,要深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作为大学组织建制和运行基础的学科入手,将大学的管理重心下移至学科,赋予学科实体性权力,建立校-院-学科权力组织结构,使大学内部管理权力的配置彰显出文化组织的特色。这种改革路径可能会让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出现新景观。
      一、学科:大学组织的基础
      学科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规范化、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是围绕着规范化、专门化的知识体系而组成的知识劳动组织,[1]是为实现知识的专门化和规范化而进行的一种知识生产制度——一种有关知识生产、传播与分配的制度,它规定了不同知识领域的边界,是知识专业化的显著标志。首先,学科是承担大学传播、发现、生产与发展知识职能的基本单位,是大学教师的集约地,是大学组织建制的基础。正如伯顿·克拉克指出,“学科明显是一种连接化学家和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它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系科和相应的单位是学科和专业的化身。”[2]在大学里,任务和工作者围绕着许多知识群类而结合,知识专业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高等教育的‘生产车间’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群群研究一门门知识的专业学者,这种一门门的知识称作‘学科’,而组织正是围绕这些学科确立起来的。”[3]这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组织具有共同的组织目标、共同的学术使命、共同遵守的学术范式,共同向往的学科愿景。大学就是学科的集合体,就是多样学科并存的文化组织。在学科分化、综合到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过程中,大学产生了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学院、学系、讲座、研究所、跨学科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组织都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组织,学科是形成大学组织不同形式、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根源。
      作为一个知识权威组织机构,大学的组织架构、制度和文化构建都是围绕着学科的制度化而形成的。“首先是一个学科,然后才有一个专业,有一个系,有一个学院,而不是先有一个学院,然后再有一个学科。因此,现代大学专业、系和学院的分化是学科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相反”。[4]大学之所以与社会其他组织有根本的区别,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科使大学成为了知识传播、继承、应用、发展的最有效的专门化组织,学科使大学师生表现出在大学场域特有的社会存在方式——以知识操作为对象。
       其次,学科是大学的基本活动单位。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都是以一定的学科为单位而进行的。大学的院系等组织有着与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完全不同的组织基础、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它是以高深知识的教与学为逻辑起点的知识组织,学科是这些组织的基础。在知识学习和创造过程中,学科一方面规定了知识探究的范围和边界,发挥着目录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科标示了知识探究的独特方法,体现着学科制度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因此,按照不同学科领域设置的院系组织代表了不同的知识范式和要求,具有不同的“专门化”工作和技术规定。每一个组织单位都是一个不同的学科专业共同体。[5]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总目标下,每一个组织单位需要制定本学科的服务于知识发展的目标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目标。从组织运行的环境看,这些形似却异质的组织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自组织个体,学科分化的程度越高,专业划分的越细,各个组织的相对自主性就越强,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界限就越明显,彼此之间的互相依存程度就越低。“各部类都有独特的学科内容材料。如果有必要,并且一般是出于自择,他们能够生产出自己的产品—新知识、毕业生、或法学、或医学、或自然科学、或哲学领域中的各种服务……因此,各部类间的联系具有强烈的离心性,因为各单位内部可以以一种相对自足的方式发现知识、储存知识和传递知识。”[6]因此,学科高度专门化的性质决定了学科的组织方式多样且复杂。“大学整个组织实际上好似拥有各知识群体的控股公司。学术系统中的核心成员单位是学科,学术工作扎根于各学科、各专业的发展之中。各个学科和专业拥有各自的话语体系、研究范式和学术传统。学术组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松散结合的特征”。[7]
       再次,从大学组织功能上看,以学科为基础的组织发挥着“道德范型”的作用。[8]学科的形成意味着对某一领域内知识的验证标准、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文辞规范等方面对学科成员发挥着强有力的潜在制约作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自身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一方面构建了学科独特的“象征性意义”,成为学科之间区别的符号标签,并将学科领域内的诸多活动汇聚在学科统一目标之下。另一方面,这些“意识形态”在学科成员学术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布迪厄所言的“habitus”机制作用,规定着学科成员“文化资本”积累的方向与“社会资本”积聚的规模,规定着学科成员的知识品味和趣味、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上讲,这些“意识形态”也是一种“隐性课程”,学生对该学科的态度、价值观和基本信仰可以逐渐通过“前喻文化”“后喻文化”的互动来进行塑造,使学科的代际社会化逐步得以实现。
      最后,大学组织的形式选择、结构演变以及职能实现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着学科的影响与作用。如:学科的基本发展样态与学术组织的形式选择呈现出一定程度上协同演化的变化轨迹。知识分化与综合的总体发展脉络直接影响了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趋势,进而影响了大学组织的形式选择。无论是系科制、讲座制、或是学院制、学群制、或是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研究基地等不同的组织形式都呈现出明显的与学科发展样态的逻辑关系;学科是造成大学内部职能分化的根源,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或是在科研活动中,在不同的组织中都具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从教学方面来看,不同学科领域内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具有不同的要求;从科研方面看,学术研究范式、学术评价方式等方面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9]
      二、我国学科组织的权力现状
      我国大学的权力组织结构一般是校-院-系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框架下,大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院系两级的不同设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学校—学院—学系—学科组、学校一一学院—学系型、学校—学系(研究所)—研究室(所)型、学校—学院—学系—专业教研室型、学校—学系/研究所—研究室/专业教研室型、学校—学系—中心型。[10]这些权力组织结构的共同特点是按照行政组织学逻辑来设置大学组织结构,学院以下的组织结构(包括学科)不具有管理权力,但却承担着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具体任务和义务。学科组织处于虚拟状态,政治权力主导着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学科的发展能力受到制约。
      1.学科发展具有典型的政治主导模式特征
      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可以推论:我国大学存在着政党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政党权力、行政权力虽然在学科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但二者的目的一致。结合我国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政党的政治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学科知识的选择、学科设置标准、学科研究方向的确定。大学行政领导的政治价值偏好主导着学科建设制度的制定与有限资源的安排。学科发展规划深受学校行政偏好的影响,缺乏长远性和连续性。大学对学科活动的管理采用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方式。学科活动直接服从于学校和学院的安排。学校最高行政机构直接领导学术委员会,学院直接领导学科组织。有的大学校级领导是所有学科活动的最高领导,有的大学校长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行使着最高学术领导权,对学科发展所需要的经费、人才等方面进行直接干预。这些都使学科组织的学术权力受制于政党权力和行政权力,学科组织成为了一个非自主性组织。
      2.学科组织处于无权或虚权地位
      在一些大学,存在着以“研究所(室)”、“团队”等名称形式的学科组织。这些学科组织并没有按照组织的要求来拥有管理权力、责任与义务,学科组织和学科带头人有名无权。从理论上分析,学科是凝结学者的组织,学者们在共同的学术追求和学术兴趣下集约化地从事知识的继承与生产。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他或她对学科成员的权威性主要来源于学术的卓越贡献和影响力。如果学科组织和学科带头人处于无权或虚权地位,在处理学科发展所需要的硬环境问题和软环境问题时就会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如,在引进学科人才时,学科带头人会受到学校人事处的限制,往往出现如下局面:学科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和关键人才被不合适的人才替代,导致人才浪费。存量性人才又不容易实现社会流动,导致出现“人才”过度闲置;在资源获得与利用方面,由于学科发展的大量资源集中在学校行政组织,学科组织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处理好与学校行政组织的关系,有时被迫让大量的学校行政人员充斥学科组织,这样就使学科组织面临行政渗透和行政治理学术的风险,也增加了学科组织运行的成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学科成员的学术追求方向。当一些学科成员致力于政治欲望和经济功利的达成时,学科组织的发展就会面临偏离学术轨道的危险,而走入政治发展或经济发展的轨道。学科的自主性与学者的自由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学科成员权力悬置
      长久以来,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大学民主管理的体现,也是教职工发挥民主权利的地方。但在实际运行中,该组织更多地体现着象征意义。在事关学科战略发展的重大政治议程上,作为教师代表的学科成员对学科发展只有参与权和建议权,而无决策权,尤其是在这种参与权和建议权得不到尊重或被形式化后,学科成员有可能产生自我民主权力被虚置的心理,产生“边缘人”的感觉。一旦这样的心理和感觉长期存在,学科成员就会离散学科研究方向和学科价值使命,使学科文化受到损伤。
      3.学科组织的权力样态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大学学科组织的权力状态,我们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将大学内部与学科发展相关的权力粗略分为如下10种:1、学科发展规划权;2、学科带头人(负责人)的任命权;3、学科人才引进权;4、学科发展资金的分配权;5学科发展资金的使用权;6、学科科研课题(项目、基地)的审批权;7、学科设置权;8、社会服务权;9、教学权;10、学科研究方向的决定权。我们可以用权力计量法对这10种权力在学校、学院、学科组织的分配情况进行分析说明。我们假设学校、学院、学科组织是平等的权力主体,10种权力计权力值10分。根据大学的实际状况,我们绘制出与学科发展相关的10种权力比值表。
      表1  学科组织权力比值表(略)
      根据学科发展权力比值表,我们绘制出大学内部的学科发展权力场域图(图1)(略)
      从学科发展权力比值表和学科发展权力场域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完全占据了学科发展的第1、2、3、6、7种权力,学院占据了学科发展的第4、8、9、10种权力的一部分,学科组织占据了学科发展的第8、9、10种权力一部分和学科发展资金的使用权。学校占据了学科发展的55%权力,学院占据了学科发展的20% 权力,学科组织拥有学科发展的25%权力。如果学校和学院是大学政党权力系统和行政权力系统,学科组织是大学学术权力系统,那么在学科发展的权力分配中,政党权力和行政权力占了75%,学术权力仅占25%。从这一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政党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学科发展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和主导地位,学科组织所拥有的学术权力极其弱小。
      三、我国大学学科组织的权力赋予
      1.知识:大学权力配置的依据
      从知识角度分析,知识分子掌握知识生产权力也是知识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大学学术共同体内,承担知识传播和发展职能的大学教师一方面从社会和国家那里获得了进行新知识生产的权限,另一方面又担负着维护一定时期内合理知识观念和知识标准的责任。大学教师一旦获得了进行新知识生产的权力,他们就可以迅速推动新知识体系的创立和增长,使旧学科不断分化,新学科不断涌现。一旦新的学术思想和理念被其他学者所接受,这些新的思想和理念就成为了学术知识总体范围内的一部分,基于知识逻辑的本然联系,大学和许多非大学单位就会依靠一种几乎是内在的动力去开拓这些领域。因此,作为知识生产组织的学科在现有的校——院——系组织中必须要拥有一定的知识生产权力。这就要求尽可能将大学的“院——系”组织结构改革为“院——学科”组织结构,使学科成为一个拥有实体权力的组织。因为只有学科及其学科负责人才更清楚地知道 “大学为谁而设”“如何选择大学知识”“大学需要哪些人才”“大学如何进行知识创新”等事关大学发展的具体事项。
      从大学特性来分析,大学是一个底部厚重的文化组织,以知识操作为对象的学科是大学文化组织特性体现的集中点,大学的诸多任务分配与利益分割都在学科中得到集中体现。大学教师是以学科为最基本单位来实现聚集和学术生活的。因此,大学权力组织结构的设置应以学科逻辑来设置,以占有知识的优劣为根据配置大学权力,这也是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落实教师民主管理权力、实现大学本质意义回归的根本要求。
      以占有知识的优劣为根据配置大学权力,否定了大学的集权管理体制,否定了行政力量对学科的学术活动的极端干预,否定了某种政治意识形态对学科发展的唯一主导地位。以占有知识的优劣为根据配置大学权力,要求大学的权力重心从具有政治色彩的行政上层转移到具有文化色彩的知识生产基层。要求大学把过高的管理重心降下来,将管理重心下移至学科,实行权力边界清楚、权力中心下移至学科的原则。在大学组织结构中,知识生产的最主要单位——学科的地位从“虚”转变为“实”,学科不再是虚拟组织,而是一个实体性组织,被赋予诸多的权力,使学科发展的最直接的行为主体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凸显。
       2.校——院——学科权力组织
     由上分析,大学权力系统就可以进行适当改革,将原有的校——院——系(教研室等)三级权力组织结构改变为校——院——学科组织三级权力组织结构。在大学权力系统中,大学党委系统主要掌握政党权力,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大学的领导和大学的社会主义性质。校长系统主要掌握行政权力,学科组织掌握学术权力。党委履行监督的职能,即监督学科发展的方向是否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监督学校行政机关对教育方针的执行,监督党的方针和政策在大学的贯彻和执行,监督教师和学生的利益的保障与维护。校级行政权力机关主要履行宏观管理、综合服务的职能。具体到学科发展事项,校级行政权力机关主要体现宏观管理的职能,根据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决策意见制定全校学科发展规划和优先发展的学科,综合有效地分配学科建设资源,统筹安排学科人才的培养、引进计划,科学审计学科组织的经费预算与执行情况,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在权力决策方面,主要体现服务决策,即在如何有效地服务学科发展方面进行决策,而不是对学科组织的知识生产活动进行决策;学院是一个为学科组织提供具体服务的组织,它不再对学科组织活动进行决策。在学院一级,学院院长主要是服务型职位,可由校长任命或学科组织推荐产生;学科组织是实体性的权力组织,学科组织在资源的筹措分配和使用、学科组织的人事任免、人才培养与引进、教师职称评定、课程与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安排、科学研究活动的安排等方面享有决定权,学科带头人是学科组织的最高领导和核心,学科带头人由具有一定的学术威望和学术影响力的学者或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的角色是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学科战略规划的决策者、对外合作的联系者。学科带头人采用协商机制处理学科发展的重大事务。庞大的学科组织可以设置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来共同决策学科发展的重大事务。学科成员享有充分的学科发展的参与权力,可以自由地在学科组织内部发表学科发展的意见或观点。
      3.学科组织的权力细分
      根据以上分析,大学的权力重心下移到学科组织后,前面所提到的与学科发展相关的10种权力就可以进行重新配置,学校、学院、学科组织的权力边界可以被确定。重新配置后的学科发展权力比值如下:2  学科组织权力比值表(略)
      根据学科发展权力比值表,我们绘制出大学内部的学科发展权力场域图(图2)。(略)
      从学科发展权力比值表和学科发展权力场域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拥有学科发展的第1、2种权力的大部分权力和第3、6、7种权力的少部分权力,即学校占有学科发展的权力比值为2.33,(23.3%);学院仅占学科发展第7种权力的少部分权力,即学院占有学科发展的权力比值为0.33,(3.3%);学科组织完全拥有学科发展的第4、5、8、9、10种权力和第1、2、3、6、7种权力的部分权力,即学科组织占有学科发展的权力比值为7.34,(73.4%)。这样一种权力配置真正实现了学科组织实体化,学科发展的最直接的主体的权力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科组织有可能成为一种自主性的学术组织,大学的文化组织特性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
      诚然,学科组织的权力赋予需要政府、大学、社会其他组织的大力支持与理解,这也是我们继续研究的内容。
 
 
 
我院圆满完成了Ed.D项目2011年授课及考核任务
 
      日前,我院圆满完成了与北大合作的2011年Ed.D项目“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的授课及考核任务。
      2011年暑期,学院选派史朝博士、赵庆典博士、于建福博士、刘亚荣博士以及许杰博士为2011级Ed.D项目学员进行了6个单元的“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的授课。授课形式多样,有讲座式的,也有小班研讨式的。 科研与合作交流处郭垒博士主持了本专题开班式并对考核方式以及授课老师进行了介绍。
      2012年2月,各位老师完成了对学员在本专题课程学习的考核工作,学员总体成绩比较理想。
 
关于申请2013年澳大利亚政府奖学金项目的通知
 
      根据学院与悉尼大学合作协议,双方拟共同利用澳大利亚政府奖学金项目,促成教师及学术人员的合作与交流。澳大利亚政府奋进奖学金项目(Endeavour Awards)2013年申请工作即将开始,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项目类别:澳大利亚政府奋进奖学金项目包括行政奖学金(Endeavour Executive Award)、学术研究奖学金(Endeavour Research Fellowship/ Cheung Kong Fellowship)和职业教育奖学金(Endeavour VET Award)等类别。 适合我院教师的是学术研究奖学金中的博士后研究奖学金(Endeavour Research Fellowship/ Postdoctoral Research)
      2、 奖学金内容:学术研究奖学金项目研修时间为4至6个月。研修期间,项目为访问人员提供最多23,500澳元的奖学金,包括往返国际旅费、临时安置费以及每月的生活补助。研修人员的旅游和健康保险也由项目负担。
      3、 申请人条件:须经所在单位或澳方合作单位提名推荐且须符合以下条件(1)已获得博士学位;(2)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3)有比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4、 项目申请时间:2012年4月1日至6月30日
      5、 项目具体信息请参考:
请各教研部将拟申请人员名单于4月13日前报科研与合作交流处井美莹。我处将积极协助项目申请资料准备。项目咨询电话:3429。
 
成果要报(四十五)
 
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情况调研
——基于近百位县教育局长的调查分析

发表于《高等教育研究》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管理》全文转载
作者: 佛朝晖博士
 
       【摘要】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对近百位县教育局长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的基础上,指出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执行效果一般,县域师资配置不均衡,存在增量流动、城乡交流和组织内部流动三种师资均衡配置模式。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受到教育行政部门人事管理权限有限、政策工具使用单一和非正式制度规约等方面阻碍,建议从目标、运行和保障三个方面建立系统化的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体系。
 
创新教育管理 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

发表于《中小学校长》2011年第9期
作者:郑树山书记
 
      【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摘要。文章围绕《教育规划纲要》对推进高中教育管理创新的目标和要求,提出本次年会主题确定的三个考虑。一是高中教育所处的重要地位赋予了高中管理创新的特殊使命;二是实现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面临巨大的管理改革任务;三是认真总结《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经验是推进高中管理创新的迫切需要。
`
加快管理创新,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

发表于《中小学校长》2011年第9期
作者:包金玲副教授
 
      【 摘要】本文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的学术综述。年会围绕主题“加快管理创新,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讨论并达成了以下共识:一是我国高中教育多元化适应了国家和学生的双重需要;二是探索并梳理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模式及类型;三是继续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从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两个层面实现高中多样化发展。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

发表于《中小学校长》2012第1期
作者:牛文起副院长
 
      【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宁波市“教育管理名家·我的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文章认为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既是领导者,教育者又是管理者;一所好的学校需要坚守,一是要尊重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学校管理规律,二是坚守学习、勤政、厚德、淡定。坚守,来自信念,第一是按教育客观规律办学的信念,二是靠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